温馨提示
您使用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可能会影响到您浏览本页面,建议升级到IE10以上或者其他最新版浏览器。
不,谢谢
金融时报评出2017年中国金融十大新闻
2018-01-08 来源:

  

(来源:金融时报)

1、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 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

2017714日至15日,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提出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强化人民银行宏观审慎管理和系统性风险防范职责。

点评:

宗良(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胜利召开,并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以下简称“金融委”),是事关今后几年金融改革发展的大事。会议对今后几年的金融工作作了全面部署,提出金融工作的四项原则、三大任务和六项工作,其中,三大任务发挥着引领作用,指明了未来几年金融工作的方向,将对经济金融发展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一是坚持回归本源、服务实体经济。这是根本宗旨。会议强调,金融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与水平。实体根深,金融才能叶茂。这要求金融业要全力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未来,金融机构须秉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持续改进和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贯彻新发展理念,支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不断为实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三农”融资、脱贫攻坚融资、基础设施建设、安居工程等重大项目。

二是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守住风险底线。会议将防控金融风险提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强调要把主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会议对金融监管体制进行了重大调整。一是升级监管框架,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这有利于解决监管真空、监管交叉和监管错位等问题。二是升级监管理念,更加注重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重实质、轻形式,有利于把所有金融活动统一纳入监管,强化了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穿透性。三是“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名称中既包含了“稳定”,又包含了“发展”,意味着未来发挥的作用将更加全面。

三是坚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这是推进我国金融平稳发展的根本举措。会议将深化金融改革放在突出位置,说明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只有把深化金融改革作为根本动力,才能促进经济与金融良性循环。会议提出,创新和完善金融调控,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推进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就是对本次会议“构建现代金融监管框架”的具体落地。双支柱调控框架的落地有利于将经济周期波动和金融平稳发展结合起来,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平衡,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随后召开的“金融委”第一次会议上,国务院副总理兼“金融委”主任马凯强调,继续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策略,守住风险,维护我国未来的金融安全,意义重大。相信随着会议精神的落实和“金融委”作用的发挥,未来几年,金融业将呈现平稳发展的新局面,并将对全球金融稳定产生积极影响。

2、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逐步健全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健全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传统央行政策框架以货币政策为核心,货币政策以CPI为锚,主要目标是通过逆周期调节平抑经济周期波动,维护物价稳定。但金融危机的爆发让人们意识到,物价稳定并不必然会带来金融稳定。针对日益重要的金融周期问题,需要引入宏观审慎政策加以应对,弥补原有调控框架存在的弱点和不足,加强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近年来,我国着力建立和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不少探索从全球来看同样具有创新性。2011年,我国正式引入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2016年起,将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升级”为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从七大方面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引导,实施逆周期调节;之后又于2017年将表外理财纳入MPA广义信贷指标范围;2018年还将把同业存单纳入MPA同业负债占比指标考核,跨境资本流动也会纳入宏观审慎管理范畴。

点评:

连平(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宏观审慎政策旨在减缓金融顺周期波动和跨市场风险传播,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宏观审慎政策的构成包括政策目标、评估工具、传导机制以及治理架构等。宏观审慎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工具包括资本水平和杠杆率等;跨市场调节工具则包括机构规模、业务范围、风险敞口以及流动性等。国际金融危机后,西方国家开始重视该项政策,并在实践中逐步加以运用。

就宏观调控而言,货币政策长期担当主角。而双支柱调控框架则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并列,表明宏观审慎政策在当今的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地位。强调和实施宏观审慎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健运行,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风险事件频现,且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联动性,必须引起高度关注。微观审慎监管主要是针对单个微观主体,监督单个金融机构运行是否合规和稳健。尽管行业监管也针对整个行业,如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等,但却不涉及金融行业整体。货币政策主要针对经济体的总量变化。西方国家的货币政策主要聚焦物价,而我国的目标货币政策则涉及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币值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货币政策调节金融市场运行和金融机构行为,目的是为了调节宏观经济运行。宏观审慎政策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逆周期和跨市场调控,其目标是整个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可以在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发挥主导和关键作用。健全双支柱调控框架将从根本上大幅提升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控能力。

2016年以来,作为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MPA考核体系已开始运作。从流动性、资产负债、资本充足率、杠杆水平和信贷政策等7个方面对金融机构进行考核。MPA考核在防控系统性金融风险方面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在推动金融降杠杆过程中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作为双支柱调控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实施中应各司其职、合理搭配、互为补充,还应与微观审慎监管相协调。毕竟这三个方面政策实施的直接目标都是针对金融机构和金融体系,尽管各有侧重,但仍有可能产生叠加效应,从而可能形成同步收紧或同步宽松的现象,进而有可能在政策效应的力度方面存在偏差。由于货币政策针对的是宏观经济运行,而宏观审慎政策的目标则是金融行业整体运行及其风险,因此,应注意避免两种政策可能相向而行带来的政策效应

3、外资持股比例提高 “债券通”开通

20171213日,银监会官网发布消息称,经国务院批准,银监会将放宽对除民营银行外的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股权投资比例规则。此轮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早有端倪。2017119日,外交部宣布,中国按自己扩大开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将大幅度放宽金融业,包括银行业、证券基金业和保险业的市场准入,并逐步适当降低汽车关税。20171110日,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透露,中国将大幅放宽外资进入包括银行业、证券基金业和保险业等金融行业的投资比例限制,其中,银行业“一放到底”,证券基金业和保险业将在3年或5年后“一放到底”,明确将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

201772日,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融管理局发布公告,决定批准香港与内地“债券通”上线。其中,“北向通”于201773日上线试运行。

点评:

丁志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教授)

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推进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大背景下,我国金融开放提速,包括金融业开放和金融市场开放,意义重大。

金融领域的改革开放一直是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又为进一步开放打下了坚实基础,形成良性循环。进入21世纪,我国银行业经历了长达10多年的发展黄金期,目前我国已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体系,银行业总资产已突破240万亿元,资本充足率超过13%,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在国际上,无论按照资产规模还是一级资本,我国有超过100家银行进入全球千家大银行之列,在全球前十大银行中几乎占据了半壁江山。股票和债券市场目前也是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市场。

但是,我国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还不够,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尽管在华外资银行业机构数量超过了1000家,但其资产占比偏低,而且呈下降趋势,2016年年末占比仅为1.29%。近年来,外资银行在中资银行的股份也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在我国债券市场上,境外投资的占比也不到2%

本轮金融开放提速是我国按照自己的扩大开放时间表和路线图,大幅放宽银行业、证券基金业、保险业等金融行业市场准入。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直接或间接投资证券、基金管理、期货公司的投资比例限制放宽至51%。上述措施实施3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将取消对中资银行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外资单一持股不超过20%、合计持股不超过25%的持股比例限制,实施内外一致的银行业股权投资比例规则;3年后将单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投资设立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的投资比例放宽至51%5年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银监会还表示,未来将从放宽外国银行商业存在形式选择范围、扩大外资银行业务经营空间、优化监管规则等3个方面持续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

本轮金融开放提速彰显了决策层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决心。在我国金融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问题,如融资难、融资贵,金融业增加值偏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有待提高,金融风险不断累积等。通过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引入新的市场参与者,让中外资金融机构在同一平台有序公平竞争,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互学互鉴,有助于打破原有的格局,推动改革和发展。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实践和国际经验都表明,从长期看,有序开放有助于金融稳定和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促进经济增长,从而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金融开放的潜在利益巨大,但也不是自发实现的,而且开放带来的竞争压力和宏观经济管理困难,在短期可能会引发金融体系不稳定风险。因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所要求的,要积极稳妥推动金融业对外开放,合理安排开放顺序。

4、金融管理部门加强统筹协调 穿透式监管不断加强

20174月份,中国银监会开展“四不当”专项治理行动,强调要穿透监测资金流向,全面掌握底层基础资产信息,真实投向符合国家政策的实体经济领域。20175月份,中国保监会开展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排查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对保险资金运用实施穿透式检查。201711月份,央行牵头起草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布,进一步强化监管的穿透性。

为使所有金融业务更好地被监测,防止监管套利行为发生,20177月份,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应运而生,金融改革问题实现突破。

点评:

董希淼(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2017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监管年”。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及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成立,标志着以综合监管、功能监管、协调监管为特征的金融监管新时代正在到来。强化监管统筹协调、实施穿透式监管,是金融监管新时代的核心内容之一。

随着金融业综合经营深入发展,跨市场、跨行业、跨领域的交叉性金融产品不断涌现,金融风险更趋隐蔽性、复杂性和传染性。为消除监管套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必须强化监管统筹协调,并实施穿透式监管。20174月份,中国银监会开展“四不当”专项治理,同月印发文件,强调要穿透监测资金流向,全面掌握底层基础资产信息,真实投向符合国家政策的实体经济领域。20175月份,中国保监会开展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排查专项整治工作,要求对保险资金运用实施穿透式检查。201711月份,央行牵头起草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公布,进一步强化监管的专业性、统一性和穿透性。

特别是资产管理业务,当前普遍存在着多层嵌套、多个渠道、信息透明度差、监管套利等乱象。一个资管产品,往往有证券、银行、信托、保险、私募、期货等多个金融机构参与。但在金融业综合经营的背景下,分业监管体系使得各监管主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信息不对称,监管漏洞和监管缺失可能导致金融风险进一步叠加。穿透式监管能够严防交叉性金融风险,有助于解决此前分业监管体制下,同一业务在多个监管主体下监管标准不一致的问题。穿透式监管将资金来源、中间环节与最终投向穿透连接起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根据产品功能、业务性质和法律属性明确监管主体和适用规则,进而实现全流程监管。这也是实现功能监管、综合监管的应有之义。

下一步,为加强金融监管部门的统筹协调,更充分地发挥穿透式监管的有效性,一方面,要加快统一监管标准,尝试建立统一的金融产品信息登记系统,实现资金链全流程的监测统计;另一方面,要继续突破机构分业监管的传统框架,转变监管理念,实施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同时,在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领导下,不断建立健全监管制度,提高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要“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加强薄弱环节监管制度建设”。可以预见的是,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一攻坚战,金融监管将永远在路上,而以穿透式监管为特征的综合监管将扮演重要角色。只有不断强化监管统筹协调、实施穿透式监管,才能实现“三个良性循环”,重塑金融与经济的关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5、银监会开展“三三四”检查 治乱象强监管服务实体经济

针对银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2017年以来,银监会部署“三违反”“三套利”“四不当”专项检查,剑指“违法、违规、违章”“监管套利、空转套利、关联套利”“不当创新、不当交易、不当激励、不当收费”问题,重点突破风险高企及“脱实向虚”问题。

目前,相关检查已接近尾声,金融机构整改也逐步落地。例如,在交叉金融业务监管方面,同业资产和负债今年开始双双收缩,是自2010年以来的首次收缩;理财产品增速连续7个月下降,同业理财今年已累计减少2.2万亿元;委托贷款自2008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今年同比少增7600亿元;特定目的载体投资今年以来同比少增4万多亿元。此外,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提升,制造业贷款增速由负转正,连续8个月保持正增长,小微企业贷款实现“三个不低于”目标。

点评:

曾刚(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银行研究中心主任)

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以强化金融监管为重点,以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为底线,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完善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制度建设,加强功能监管,更加重视行为监管”。这为弥补监管短板、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确立了基本方向。在实践中,2017年以来,银行监管部门强化政策执行,通过“三三四”等专项整治行动,对金融乱象比较集中的领域进行了重点清理。同时,对违规行为采取了机构和个人“双罚”,显著提高处罚力度,2017年前10个月作出行政处罚2617件,罚没共计6.67亿元,12月份更是针对“侨兴债”事件暴露出的各种违规行为,对广发银行作出7.2亿元的巨额处罚。从全行业运行看,强监管措施对治理金融乱象和去杠杆带来明显效果。

具体表现在, 一是银行表外业务萎缩,资产结构有所优化。在监管强化的背景下,银行业主动压缩表外规模,部分表外资金主动回表,贷款占资产的比重上升。截至201710月末,银行业新增贷款12.2万亿元,占新增资产的比例较上年同期大幅提高35.3个百分点。制造业贷款增速连续保持正增长,增速较上年同期上升1.6个百分点。金融领域薄弱环节服务得到增强,小微企业贷款、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涉农贷款和基础设施行业贷款同比分别增长15.4%44.2%10.8%15.8%。银行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持续提升。

二是同业、理财等资金空转业务萎缩。截至201710月末,同业资产、同业负债分别较2017年年初减少2.6万亿元和2万亿元。其中,股份制银行同业资产与2017年年初相比降幅达45%

理财产品余额同比增速降至4.7%,较2016年同期下降30个百分点,其中,同业理财2017年以来累计减少2.7万亿元。中小银行下降得尤为明显,城商行和农商行理财余额的同比增速分别下降40个和90个百分点。

三是资金链条缩短,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上升。随着监管穿透力度增强,2017年以来,SPV投资和委托贷款增速明显放缓,意味着投向实体经济的资金链条缩短,多层嵌套加杠杆、加链条的现象得到明显遏制。SPV投资同比少增4万多亿元,增速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47个百分点。委托贷款余额从20174月份以来一直保持减少态势,同比少增6100多亿元。

综合上述数据不难看出,2017年,强监管治理金融乱象取得了明显成效。金融空转现象得到了很好的遏制,去杠杆正在有序进行。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强监管对银行业的短期冲击已被逐步消化。2017年二季度后,银行业净息差稳中有升,盈利能力有所回升。从中长期看,金融回归本源可以为实体经济稳中向好创造更为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反过来,也为银行业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6A股纳入MSCI指数助推中国资本市场迈向国际化

2017621日,美国明晟公司(MSCI)宣布,从20186月起将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和全球基准指数。MSCI在公告中称,决定纳入能通过沪股通或深股通交易且不因停牌而被排除在外的所有大盘A股,预计纳入222只中国A股的大盘股。基于5%的纳入因子,这些A股约占MSCI新兴市场指数0.73%的权重。MSCI计划分两步实施这个初始纳入计划,以缓冲沪股通和深股通当前尚存的每日额度限制:第一步预定在20185月半年度指数评审时实施;第二步在20188月季度指数评审时实施。早在2013年,MSCI公司就宣布启动将中国A股市场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审议及征询工作。但此后的20146月、20156月与20166月,由于多重因素影响,MSCI3次决定暂不将A股纳入其新兴市场指数。

点评:

刘哲(万博兄弟资产管理公司总裁、万博研究院新供给经济学中心主任)

被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对于A股国际化进程具有标志性意义。从短期来看,增量资金占A股流通市值比重很小,并不会立即产生明显的资金推动力,但能够有效提振市场情绪,有利于引导市场的积极预期。从长期来看,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将会对A股产生持久的示范效应。未来外资将呈现一个加速流入的趋势,这由中国经济体量、经济基本面、国际化进程和资产配置需要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当前,全球资金对于A股的配置比例仍处于较低水平,与中国经济体量、增速和发展潜力并不匹配。20186月,A股按2.5%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随着纳入比例和纳入范围的扩大,外资进入A股的渠道陆续拓展,外资对A股的参与度将逐渐提升,其对市场的影响力也会日益增大。未来,国际机构投资风格将成为影响A股市场风格的重要因子之一,金融、消费等行业的估值体系有向国际靠拢的趋势。

从国际市场来看,当股票市场扩容到30004000只甚至更高时,市场往往会发生三个方面的变化:市场发展规范化、对业绩等基本面关注更高、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A股市场的国际化接轨在推动价值投资理念形成的同时,也有助于完善市场机制、监管制度和上市公司的治理能力,提升国际投资者对中国资本市场的认知度和认可度,进而与A股长期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7、证监会重拳净化市场环境 全年罚没金额超74亿元

2017年,证监会始终保持依法全面从严监管,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着力提高和改进监管能力,重拳整治金融乱象,净化市场环境。针对市场内幕交易、欺诈发行、市场操纵、无照乱办金融、非法交易场所乱象等问题,证监会坚守监管本位,主动出击、重拳治乱,平稳有序化解邮币卡类、贵金属、微盘交易等风险,积极应对概念股炒作和代币发行融资(ICO)等风险苗头,开展专项执法行动,查办一批违法信息披露、财务造假等大要案。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共作出行政处罚决定224件,罚没款金额74.79亿元,是去年全年的1.7倍;市场禁入44人,全年市场禁入人数再创历史新高。同时,证监会还不断完善资本市场各项制度建设,补足监管“短板”。

点评:

许维鸿(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2017年已经过去,中国宏观经济稳中求进、交出了靓丽的答卷。备受瞩目的资本市场高举依法全面从严监管的旗帜,“重拳整治市场乱象”更是成为贯穿全年的治理口号,困扰市场多年的很多顽疾、特别是侵害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很多行为被证监会重拳整治。

刚刚结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2017年的金融风险防范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同时要求2018年金融领域的工作核心仍然是从严监管和防范金融风险。这体现了中国金融改革“脱虚入实”的政策连续性。

在严监管背景下,上市公司有更大的施展空间。首先,在2017年证券市场严监管、去杠杆的背景下,市场期待PPP引导基金规模继续增大,期待严监管下的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真正的”PPP投融资模式。一方面,鼓励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挂牌的企业进入PPP领域,捋顺企业与政府的“权责利”关系;另一方面,鼓励存量和增量PPP项目通过公开发行ABS有序退出、强调规范合理的信息披露,政府引导基金大有可为。

其次,市场期待金融严监管对存量的各类基金进行用途清理,同时,期待增量基金的考核方式力求“公开、公平、公正”,提升资金对国家战略支持的效率。

再次,中央对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精耕细作,需要创新性的信用担保体系,需要规范运作的区域股权融资市场。市场期待通过转板制度、信用担保基金等手段,鼓励在区域股权市场发行可转债作为融资模式等促使资金流入中小企业端。

总之,证监会依法全面从严监管,就是要优化全局性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用直接融资手段支持实体经济。

8、保监会“1+4”系列文件 重塑从严监管

2017年,保监会强化“保险业姓保”“监管姓监”,印发了《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监管 维护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的通知》《中国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工作的通知》《中国保监会关于强化保险监管 打击违法违规行为 整治市场乱象的通知》《中国保监会关于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中国保监会关于弥补监管短板构建严密有效保险监管体系的通知》,形成了全面加强保险监管的“1+4”系列文件。在防控风险方面,重点防范流动性风险、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战略风险、新业务风险、外部传递性风险、群体性事件风险、底数不清风险、资本不实风险、声誉风险等。在整治市场乱象方面,组织保险机构对市场乱象问题进行自查,组织开展市场乱象整治专项检查,加大行政处罚力度。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构筑实体经济风险保障体系,为实体经济稳定运行提供风险保障;大力引导保险资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实体经济;建立与国家脱贫攻坚相适应的保险服务机制;持续改进和加强保险监管与政策引导,增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在补短板方面,主要在法人治理监管、保险资金投资、产品管理、偿付能力监管、中介业务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新型业务监管、完善监管基础设施等方面弥补监管短板。在“1+4”系列文件引导下,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行业风险状况总体稳定,行业转型效果逐步显现,行业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二是揭示了保险市场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一些业务经营的违规问题和市场乱象得到了初步遏制,监管文件出台逐步建立了整治市场乱象的长效机制。三是保险行业加快回归本源,做强主业,保险保障供给能力显著提升,进一步凸显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服务国家战略、助推脱贫攻坚和民生改善的力度不断加强。四是弥补监管短板、构建严密有效保险监管体系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遏制了保险市场发展的不良苗头,回归本源的趋势日渐强化。2017年,全国保监系统强化监管,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处罚力度,全年共披露900余张罚单。在采取的处罚措施中,主要为罚款与警告,但针对部分严重违规的机构与个人,采取了暂停新业务、撤销任职资格甚至禁入保险行业的严重处罚措施。

点评:

王国军(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

“加强监管、维护保险业稳定健康发展”是2017年中国保险监管的主基调,保监会“1+4”系列文件是中央关于金融工作决策部署在保险业的具体实践,被称为“保监会提升重塑保险监管和行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保险行业在经过了多年的快速增长后,风险有所抬头,特别是部分保险机构急功近利、贪快求全,加之保险业改革经验不足,保险监管制度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短板,使风险得以积聚。此时,整个行业都需要沉静下来,从监管到市场,从行业到公司,都有必要检视一下自身的风险,调整发展方向,为未来进一步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1+4”系列文件的目标是通过强化保险监管,弥补监管短板,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整治市场乱象,加强保险业风险防控,构建严密有效的保险监管体系,从而坚决守住保险业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1+4”系列文件是保险监管的组合拳,共同构成了系统性的“严监管、防风险”的大纲。其中,关于强化监管,文件强调,堵塞制度漏洞,在强化监管薄弱环节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坚持”“四个强化”,即坚持目标导向,强化为民监管;坚持问题导向,强化源头监管;坚持统筹协调,强化系统监管;坚持依法公正,强化从严监管。

关于风险防控,文件要求,切实防范八类风险,增强一个能力,即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切实防范流动性风险;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管理,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完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切实防范流动性风险;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切实防范保险资金运用风险;完善公司治理管理体系,切实防范战略风险;密切跟踪关注各类新型保险业务,切实防范新业务风险;加强外部风险摸排和管理,切实防范外部传递性风险;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切实防范群体性事件风险;着力摸清风险底数,切实防范底数不清风险;加强资本管理,切实防范资本不实风险;加强声誉风险防范,切实增强舆情应对能力。

关于打击违法违规行为,文件指明了八大市场乱象及其治理办法,包括:着力整治虚假出资,切实解决资本不实问题;着力整治公司治理乱象,提升治理机制有效性;着力整治资金运用乱象,坚决遏制违规投资、激进投资行为;着力整治产品不当创新,坚决清退问题产品;着力整治销售误导,规范销售管理行为;着力整治理赔难,提高理赔服务质量和效率;着力整治违规套取费用,规范市场经营行为;着力整治数据造假,摸清市场风险底数。

除了强调严监管、防风险,“1+4”系列文件特别提出了保险业发展的方向,即创新体制机制,提升保险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和水平,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导向,坚持改革创新的理念,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此外,文件给出了保险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四项重要政策措施:构筑实体经济的风险管理保障体系;引导保险资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创新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形式;改进和加强保险监管与政策引导。

落实“1+4”系列文件营造了2017年保险业的主要氛围,也为2018年乃至最近几年保险市场的监管环境定下了基调,而把握监管力度和节奏,细化落实措施,充分评估监管政策效果,加强对市场形势的研判和应对,则是保险监管的首要任务。

9、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 双向浮动特征显著 外汇储备持续回升

2016年相比,2017年,人民币汇率整体相对平稳。同时,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不断完善。20172月份,外汇市场自律机制将中间价对一篮子货币的参考时段由报价前24小时调整为前一日收盘后到报价前的15小时;二季度,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报价机制进一步完善,在原有“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的报价模型中加入“逆周期因子”。央行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指出,三季度,美元整体走弱,主要货币对美元多数升值,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也有所升值。随着汇率形成机制的规则性、透明度和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人民币对美元双边汇率弹性进一步增强,双向浮动的特征更加显著,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汇率预期总体平稳。进入四季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总体运行平稳。

2017127日,央行公布11月份中国外汇储备数据,数据显示,中国11月末外汇储备31192.8亿美元,环比增加100.64亿美元,连续第10个月上升。另外,截至11月末,中国黄金储备报5924万盎司(1842.57),与上月持平。

点评:

谢亚轩(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

2017年,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汇率保持基本稳定,对美元汇率升值超过5%,市场初步扭转了此前两年单边的贬值预期。中国国内经济基本面的企稳、经常项目顺差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都是人民币汇率走势能够出现逆转的基本面因素。此外,还应该强调三个很重要的条件,我将其概括为“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是指美元指数在2017年年初冲高后出现明显的回落,贬值幅度曾一度超过10%。按照参考一篮子货币汇率的机制,美元走弱,人民币就会走强,这是人民币汇率2017年出现回升的外部因素。所谓地利,是指人民币报价模型中逆周期因子的引入。该因子引入后,人民币汇率双向波动的弹性加大,避免外汇市场出现长时间的顺周期行为。所谓人和,是指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逐步改善。从外汇需求端来看,一是从2016年年中以来,国内企业偿还外债的进程已结束,偿还负债的购汇需求趋稳。二是201611月底,央行等四部委加强对外投资管理的措施有效遏制了少数大企业的无序对外投资和购汇行为。三是家庭和企业的汇率预期趋于稳定,持有外汇资产的需求减弱。从外汇市场的供应端来看,除了1500亿美元左右的经常项目顺差之外,港股通和债券通等证券市场开放机制带来比较稳定的国际配置资金流入,截至20179月末,流入规模超过6000亿元,改变了证券投资项逆差的局面。

在以上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人民币汇率呈现更为明显的双向浮动特征。这使得央行可以退出对外汇市场的常态化干预,外汇储备止住不断下滑的趋势、出现小幅回升。

展望2018年,预计人民币仍将采取“收盘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逆周期因子”的报价模型。逆周期因子旨在防止市场失灵,并不改变市场的方向。收盘价代表的外汇市场供求情况和一篮子货币汇率走势是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关键因素。篮子货币汇率的走势仍然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决定人民币汇率仍可能维持双向波动的态势。不过,考虑到资本市场开放有望带来更大规模的国际资本流入,判断外汇市场的供求状况将进一步趋稳,甚至不排除出现阶段性的外汇供应大于需求的局面,推动人民币汇率回升。央行希望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能够提升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会尽可能坚持少干预甚至不干预外汇市场的做法,外汇储备余额可能因自身收益而出现小规模的正增长。

10、大型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挂牌 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加速构建

近年来,普惠金融发展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发展普惠金融已经上升为一项国家战略。2016年,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大型商业银行2017年内要完成普惠金融事业部的设立,同月,银监会印发《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实施方案》。7月,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9月,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进一步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

截至目前,五大行总行的普惠金融事业部已全部正式挂牌,并正在筹备设立一级分行普惠金融事业部。借助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各类普惠金融服务主体的创新型产品不断涌现,交易成本不断降低,多层次的普惠金融服务供给体系正在加速构建。

点评:

何广文(中国农业大学金融系教授、农村金融与投资研究中心主任)

普惠金融是使那些没有享受到和没有充分享受到金融服务的群体,在需要的时候也能够有机会以合理的成本,有尊严地、可持续地获得金融服务的一种格局。因此,普惠金融服务重点关注对象实际上主要是那些被传统金融市场排除在外的群体,包括贫困群体、低收入群体、创业群体、偏远地域、弱势产业、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等。从实践角度而言,要拓展普惠金融服务广度和增加金融服务深度,大型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两个基本问题,即信息不对称和操作成本较高。为此,需要在组织机构、业务模式等方面进行多维度创新。

首先,进行组织机构的创新,调整机构布局,推动业务下沉,或者是利用信息科技手段支持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广泛地触及金融消费者,以便更接近普惠金融需求。

大型商业银行完成总行、一级分行普惠金融部门的组建,仅构建了深化其普惠金融服务的“指挥塔”和“航站楼”,而普惠金融的需求者需要的是近距离服务、本土金融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信息对称、降低操作成本,并相互了解和建立信任关系,就可以替代传统放贷模式下对抵押担保的依赖。

一是可以通过机构的下沉来实现,可以借鉴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机构在农村领域的“农金村办”等模式,也可以通过规模化发起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或者投资参股、兼并、收购农村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中小金融机构方式实现。二是可以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通过“互联网+金融”模式,使得普惠金融消费者在需要的时候有机会获得金融服务。

其次,创新业务操作模式,提高普惠金融服务需求者的金融服务可获得性。

普惠金融服务需求,特别是信贷需求,难以通过传统的商业金融模式满足,因此,创新是大型商业银行深化普惠金融服务的现实选择。例如,在开展“三农”信贷服务时,需要创新抵押担保模式,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利用“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模式,创建价值链金融服务机制,盘活农村存量资产、拓宽农村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健全农村金融风险覆盖体系。或者是借鉴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21世纪初就开始探讨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联保贷款,利用局部知识、社区信任、人际信任、村庄信任、血缘信任关系,不需抵押担保。或者是通过信用村、信用镇等信用共同体的创建,提升农户信贷的可获得性。

再次,构建大型商业银行与小微金融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机制,提升小微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

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等小微金融机构,具有信息对称、放款及时、利率机动等特点,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促进创业等方面作用显著。但从长远而言,这些微型金融机构资金短缺现象较为普遍,资金短缺是这些机构发展的瓶颈。因此,构建大型商业银行与小微金融机构之间可持续的资金融通(批发贷款)机制等,是必要的。大型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其强大的技术实力,以技术支持、培训等方式支持小微金融机构发展。

最后,促进需求侧角度的创新。

大型商业银行开展普惠金融服务,特别要从根本改变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金融约束状态,因为现代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多数不是成熟的信贷市场主体,难以进入商业银行信贷市场。因此,需要利用一些非市场化的手段和引入一些非市场化的要素,特别是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还需要从需求端的结构调整,一是加强金融宣传教育和引导,提高农户的金融知识和金融意识,提升农户金融素养、强化其对互联网金融的认知,减少农户自我配给和自我排斥,并防止过度负债;二是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户经营规模化程度的提高,提升农户信贷的可获得性;三是开展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技术培训和创业培训,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能力,提高现代农业创业成功率。